中医药学文化探讨之中药调剂篇

中药剂科 徐明
2017-02-06
来源: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一流传了数千年未中断的、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学科。它又是一活文物,中医药学没有因为它的古老而在现今丧失治病的功能和极高的疗效,因为它是在中国哲学方法指导下创立的学科,具有超时代的内涵所致。

中医药学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的民族感情的促发剂。中医药学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毛泽东称之为“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既有耳熟能详的医药大家,更有举世瞩目的医药文献。

如中国2000年前即已出现的、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唐显庆2-4年编著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它比世界上有名的欧洲纽伦堡药典要早800余年。

还有让屠呦呦获得灵感进行青蒿素的研究,从而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肘后备急方》:东晋时期葛洪著。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该书描写的天花症状,和对于天花的危险性、传染性的描述,都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以及对于恙虫病、疥虫病之类的寄生虫病的描述,也是世界医学史上出现时间最早,而且描述得十分精确。

以及《本草纲目》: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药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按自然演化的系统进行药物分类。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法明显含有生物进化的思想,受到达尔文的高度重视。达尔文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书中,引用了《本草纲目》中关于鸡的七个品种和金鱼家化的资料。尤其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




作为中医药学事业中的一分子,在如此宝贵的民族文化瑰宝面前,有着对这项事业义不容辞的继承、创新和发扬光大的义务。


我们将分期对中医药学文化进行探讨,通过这种形式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者,并一同致力于发扬浓缩着中华文明的中医药学文化,促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健康发展,并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药调剂篇

中药调剂人员不仅仅是“抓药的”




中医药临床应用中的最后一环:中药调剂,是传统、古老的学科,是中药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根据医师处方或患者要求,将中药饮片或中成药调配给患者使用的过程。主要是指饮片的调剂,用于制备中药汤剂,一般可分为审方、计价、调剂、复核及给药5个环节。中医处方通过辨证论治、组方遣药而发挥疗效,只有调剂符合医师处方意图和调剂准确无误,才能使中医的理、法、方、药取得一致。可以说,中药调剂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药物的临床疗效与安全,中药调剂是中医临床药学的基础。                          

我院的中药调剂室







外行人会说,“中药调剂人员不就是抓药的吗?”实际上调剂人员不仅要了解所调剂药品的品种和数量,还要能够辨识药品的真伪、清洁卫生程度和炮制是否得当等中药质量问题,以及医师处方和患者使用方法是否正确等中药合理使用问题。


在中药饮片的使用上,中药调剂人员需运用眼观、鼻闻、口尝、手摸等传统鉴别方法确定中药饮片的真伪优劣。如“四大怀药”中的怀地黄鲜品断面中央应有导管呈放射状排列,俗称菊花心;薄荷以叶密,手搓后清凉香气浓郁的江苏产苏薄荷为佳;桑叶应为经霜后采收,增加了寒凉之性的霜桑叶,其鉴别方法为手握应有扎手的革质样感觉。                                                                                  

调剂中各种器具的使用十分重要。例如,有些药物含油脂类或挥发性成分,抑或属贵重细料类药物,预先加工会造成有效成分损失,还易出现虫蛀、发霉、泛油、变质情况,故需用铜缸进行临时捣碎。

  此外,不同的中药饮片要采取不同的捣碎方式,捣至不同的性状,以适度为宜。例如,砂仁要捣出白芯、冒出香气,杏仁或桃仁要捣成泥状,半夏应轻砸成瓣状,黄连要砸劈,大枣砸瘪即可。为达到这样的要求,中药调剂人员既要具有熟练的中药业务知识,又需具备中医理论基础知识。  

  若中药调剂人员不能鉴定药品的优劣,不懂饮片质量的好坏,不了解剧毒药的限量和各种常用药的剂量,不能按照中药炮制原理和中医中药的理论来正确表现医生的用药意图,就难以用科学的方法准确地调剂中药处方,只能“照方抓药”。国医大师金世元指出:“在传统中医药体系中,中药调剂是药材从药房交付到‘消费者’手中的最




后一道‘闸门’,但现在的中药剂师大部分实践经验较少,这也是近年来中药临床安全性问题时有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6年9月17日以“继承、服务、智能、发展”为主题的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中药调配与监测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在北京举行。中药调配与监测分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国医大师金世元任顾问,推选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翟华强任会长。

发展中药调剂工作是王永炎院士和“国医大师”金世元二位长久以来的心愿,二位老先生积极倡导医药圆融,认为调剂工作在中医药临床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殷切希望后来人能够传承、发展传统中药调剂事业。正是在二位老先生的感召下,几年来,多方奔走积极呼吁,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药调剂技术逐渐引起各方高度关注,全国各地医院、高校参与调剂研究关注调剂问题的专家越来越多,成立学科专业委员会的时机已经水到渠成。

分会成立后,宗旨是致力于中药调剂技术规范与体系研究、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与管理研究、中药临床药学服务与监测研究,推进中药调剂相关平台建设及人才培养,推进中药调剂规范化与标准化,以及中药调剂、配送与监测的信息智能化,提升中药临床质量与安全。有了这样一个全国性的学术平台,将积极推进中药调剂工作的标准化,传承前辈绝学与职业精神,服务于中医临床药学,促进中药调剂学科的健康发展。 






中药临床药学及中药调剂发展思考

我国临床药学服务参差不齐,很多医院的临床药师习惯于以药品供应和被动服务为中心的工作模式,尤其是中药师大都只在药房单纯抓药,并未向病人提供其他的药学服务。此外,由于中药房每天调剂量大,中药调剂人员调剂处方、煎药花费大量时间,无暇进行药学关怀,发药交待不明确或并无发药交代,病人取药还需排队等候,没有一套完整的中药配送系统,“煎药难”、“等药难”问题突出,诸多因素阻碍了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开展。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化信息时代,我们应致力于将现代技术引入到传统学科,帮助传统的学科做大做强,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患者的时间,优化患者用药流程,从而达到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质量的提升。早日实现中药饮片智能化调剂配送,真正解决患者“煎药难”、“等药难”的问题。随着互联网等现代技术与中医药产业的结合,也将实现对中药饮片贮存、炮制、调剂的全过程进行监测,真正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我院中药剂科将在以陈仿院长为首的新一届院领导的领导下,在药学部曾明辉部长的带领下,致力于提高中药临床药学服务,保证中药饮片质量,更好地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致力于实现中医药学事业的传承和创新,从而为全院职工和广大病人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阅读932
分享